让他当主角:孩子由内而外逐渐强大的秘密(一)

2016-07-09 15:33:16 发布 | 3518字

1不要忽略孩子的个性而过分管制孩子

一项持续10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现在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的孩子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常常表现出逆反和冲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父母的过分管制,太多的父母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标准去做,对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严格规定,当孩子逐渐长大之后,就会出现逆反、作对的情况。

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掌握教育与管制之间的关系呢?我们先来看看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是怎么做的。

白岩松说:“只有让孩子自由,才能成长得更快。”白岩松爱看球,儿子也渐渐地喜欢看球,曾有一次,在第二天有课的情况下,白岩松同意孩子跟他一起熬夜看球。白岩松并不认为“看球是瞎看,没啥用”,他觉得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比如当孩子喜欢的球队比分落后,但最后关头逆转,这就是一种教育。白岩松说:“哪儿有这么好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不放弃,结果可能改变的例子?课堂上给不了。”白岩松相信,孩子第二天上课一定比往常更认真。

如今,孩子已经晋升为一支民间球队的队长,白岩松很开心。而在谈及教育的其他方面时,白岩松表示:谁在年轻的时候没偷偷抽过烟?没偷偷喝过酒没单相思?要接受这些,只要它没变成主体就没问题,成长就是充满好奇、波折,但是也在不断地校正、改变。

白岩松说:“你以为天天让孩子学习有用吗,但是反过来,你不让他学习,他再主动要求去学,就是出于一种习惯和乐趣,这样不更好吗?”

曾有一位11岁的孩子在日记里写道:“家有‘约法三章’:不许看电视,不许玩游戏,不许大笑。我如同笼中鸟,家如同监狱。”这样的日记让人看了揪心,小小年纪的孩子每天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根本没有自己做事、自己想问题的自由,那么孩子怎么能健康活泼地成长?个性又怎么能得以保全?

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给的都是最好的,孩子还什么都不懂,所以自己要插手管控一切,但是想过没有:你们给的是孩子想要的吗?拿左撇子右撇子举个例子,有些孩子在小时候习惯用左手吃饭、拿东西,大人们就要“打”,直到“打”得孩子不敢用左手,只好用右手。孩子连选择哪只手作为常用手的权利都没有了。再比如孩子上学想要穿某一件衣服,大人觉得衣服不好看,就告诉孩子:“不行,你不能穿这一件,我给你换一件更漂亮的。”有时候连孩子做个作业都要在背后看着,不给孩子自己发挥的空间。

这样的管制不胜枚举,看到这里的家长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过类似的做法,有没有对孩子过分管制。长期的过分管制导致的后果就是将孩子的个性磨灭掉,孩子会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没有与人相异的闪光点。有些孩子则变得软弱、缺乏责任心、过度依赖等,长久下去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将会有影响。

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虽然是孩子的监管人,但是该放手的时候就应该放手。孩子需要的不是监视人,不需要有人24小时对他们的生活进行指示和监视。

家长们对照下面的做法,考虑一下自己平时是否对孩子管得太宽了。

时常在游戏时间干扰孩子

当孩子玩耍的时候,一出现问题,就立即冲过去进行干涉。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自己应付,即便真的需要介入,我们也只当一个裁判,而不是为孩子提出解决的办法。

老是关心孩子该吃什么

为了让孩子不挑食,想着法地让孩子吃这个、吃那个,变成餐桌上的“控制狂”。

与孩子的穿着“较劲”

每天都安排孩子到底要穿什么,即便是孩子不想穿,也一定要孩子穿上,理由是“这样穿更好看”。

干涉孩子如何做家庭作业

每次孩子做作业都坐在旁边看着,等待孩子有什么问题询问,或者直接指出孩子作业中的错误。这样的做法很明显让孩子丧失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频繁地给孩子打电话

当孩子住校之后,就开始频繁地给孩子打电话,询问孩子过得好不好、是否要添加衣服、每天吃什么、跟同学关系如何、考试成绩……

要求孩子详细汇报白天情况

当孩子放学回家之后,就开始跟在孩子后面不停地问各种问题,如同一个检察官一样,要求孩子把自早晨出门一直到放学回家这段时间的所有细节说出来。

暗中查看孩子隐私

偷看孩子日记,检查孩子的卧室,跟他的同学打听消息等,这样的做法一旦被孩子发觉,就可能引起大的矛盾。

孩子还很小就选好了大学

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孩子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被选好了大学,并要求孩子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奋斗。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孩子是否生活在我们的阴影之中。家长要改变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适当放手”,即给孩子划定一条基本的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然后放手由孩子去决定自己的人生,只在非常有必要的时候才去帮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逐渐地独立自主起来。

2放下“架子”向孩子请教

有一部分家长把自己与孩子的界限划分得太严苛,认为自己是大人,孩子永远是孩子,自己永远什么都懂,始终放不下“父母”二字的包袱,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地对孩子,导致当我们出现某些错误的时候,拉不下来脸跟孩子道歉,有了问题也不会询问孩子,这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郑媛媛是个六年级的小女孩,她与父母关系相处得不太好,有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告诉父母。一次期末考试,郑媛媛考的比以前更差了,她很沮丧,怕父母责怪自己,回到家也没有心情吃饭,只是坐在房间里不说话。妈妈看到女儿这个样子,就猜出个大概,想去安慰一下女儿。

可能是妈妈说话太直接了,一下子就把气氛弄得很紧张,妈妈说:“是不是考砸了?考砸了没事的,还有下次,只要你努力。不过你早该努力了,我早就叫你好好学习,你不听,现在考砸了又好像自己受了多大委屈似的,我跟你说,下一次再考砸,你就别回来了。”

郑媛媛也非常气愤:“我就是故意考差的,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跟你有什么关系?”妈妈也回了几句,眼看着要吵起来,爸爸过来将母女二人分开,妈妈跟爸爸抱怨:“这是怎么回事?我只想了解了解,我也没有过于责备她,她怎么就跟我这样?”妈妈很苦恼,不知道媛媛为什么会这样子。

媛媛也很苦恼,爸爸妈妈总是在她面前摆出一副家长的架子,高高在上地批评自己。

父母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次人际关系的对象,如果我们能够以朋友的姿态来与孩子相处,那么孩子将会更加乐于与人接触,也会更懂得爱。学会放下架子,站在跟孩子同等高度上交流,给予孩子自由与尊重,把孩子当成朋友来对待。例如家长与孩子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或者处理方式不一致时,应该坚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父母的权威来压制孩子。

我们要跟孩子分享喜怒哀乐,孩子游玩的时候,蹲下身子,甚至趴着和他们一起玩耍;孩子进步的时候,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孩子不开心的时候,真心聆听他们的烦恼。当然,家长的烦恼也可以拿出来与孩子一起商量。

有时候,可以跟孩子讨论讨论问题,可以真请教,也可以假请教,假请教就是当孩子面对一些不懂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装作不懂,并告诉孩子哪些地方可能有答案,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然后回来告诉你。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增进亲子感情。

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放下一切架子,我们不妨可以使用“父母朋友老师”的模式跟孩子相处,如果孩子能把你当成知己和一面镜子了,你们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孩子对一个谦逊忠厚的朋友是不会隐瞒自己的,因为教育本来就意味着伴随和支持。

只要我们放下架子,做平等对待孩子的父母,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就一定会走进孩子的心灵,在某种程度上,家长可以把自己当成孩子,这样更能降低沟通障碍。

小易今年10岁,由于是独子,父母对他特别疼爱,可是他却很反感跟父母在一起。妈妈每天都要去接他放学,见面第一句话就问:“小易,今天学习怎么样?有没有进展?”小易常常不说话,妈妈就追问:“我问你学习怎么样了,老师有没有教新的内容?”小易不回答,独自快步向前走去。

回到家里,妈妈对小易说:“小易,妈妈很爱你,很关心你的学习情况,你为什么不想跟我说话?”小易冷冷地回答:“除了学习,你还关心过我什么?你问过我开不开心吗?”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与小易之间已经有了隔阂。

有许多父母煞费苦心地为孩子付出,孩子却不买账。问题的症结往往是父母把自己单纯地定位在“长者”的角色上,对孩子多是教导、指挥,而忽视了朋友的角色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试想有几个家长能做到跟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大笑、一起搞怪,又有几个家长能虚心向孩子请教,把孩子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

有时候,某些家长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而不愿意放下架子,常常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这样是难以得到孩子的青睐的,孩子要的是平等、尊重,要的是父母的信任与理解。

事实上,如果家长放下架子,平视孩子,不仅认真地去了解孩子,也让孩子了解自己,平心静气地与孩子沟通,与孩子共同分享痛苦快乐,相互取长补短,亲子间的隔膜自然会被打破,教育不愁没有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