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赞美,巧批评,才能培养自觉主动的孩子(四)

2016-07-09 15:16:56 发布 | 3413字

7批评孩子之后要给孩子一定的安慰

孩子犯了错,特别是犯了比较大的错误或者屡错屡犯时,做家长的难免心烦意乱,情绪波动会比较大,很可能会在一时冲动之下对孩子说出不该说的话,或者做出不该做出的举动,这都可能会对自己和孩子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如果不及时排解,就会像一颗不友好的种子,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影响孩子的心灵健康。

清早王太太打开女儿曼曼的房门,看到孩子还在睡觉,叫了几次她也不起床,于是唠叨开了:“怎么还不起床呀?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你怎么每天都是这样,跟你说了多少次了都不改。你迟到被老师批评,我可不管了……”王太太一边说着,一边给孩子收拾书包、拿外套、准备早餐……直到孩子出门,唠叨仍不绝于耳。日复一日,曼曼仍然早起不了。

这一天,王先生看不下去了,再加上他的脾气暴躁,就冲到女儿的卧室大声呵斥。王先生脾气大,见女儿低着头不说话,他就气不打一处来:“怎么不说话了!你聋了!”曼曼有些害怕,哭了出来,王先生不依不饶:“哭什么哭!做错了事还骂不得了?”从那以后曼曼起床不用人叫了,但是却好像不爱跟爸爸妈妈说话了,王太太叫王先生劝劝孩子,王先生碍于面子也没做,两人的关系就一直僵持着……

首先,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要非常冷静,即便是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也要保持冷静,批评孩子之前把善后处理掉,一定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不要带着怒火去批评孩子,那样会口不择言,对孩子伤害非常大。有调查显示孩子的童年阴影中最多的就是父亲咆哮的样子。

只有冷静,才能用正常地语气跟孩子交谈,才能对孩子所犯错误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才能帮助孩子找出犯错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

孩子犯错后,情绪往往会比较低落,加之我们的批评,孩子受到的影响就会更大,所以批评过后的心理安慰是必不可少的。或许孩子看上去点头认错,并无异样,但实际上他的心里可能已经埋下了不满意的种子,这样是不利于亲子关系的,甚至还会引导孩子走向阴暗面。

在批评过后,我们可以用语言对孩子的心情进行疏解,比如说些“没关系,知道错了改正就行”“我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自己会知道怎么做”“爸爸妈妈也有犯错的时候,重新再来”之类的话,都可以让孩子消解郁闷。或者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比如用鼓励的眼神看看孩子,摸摸孩子的头,摸摸他的手,给他一个拥抱等,这样的举动都在表示我们爱他,或许孩子对我们有些怨气,但这样的举动之后,怨气就会烟消云散了。

马修一直在玩电脑,妈妈提醒他:“别玩了,赶紧去写作业。”马修敷衍了一下还在玩。妈妈走过来告诉他:“我再给你一次机会,再玩10分钟就要关机。”

5分钟后,妈妈提醒了一次马修,等到还有一分钟的时候,妈妈又提醒了一次。这一次马修激动起来,开始尖叫,站在椅子后面跟妈妈抗争。妈妈一气之下抱起马修就走入了书房,并锁上门,把自己和马修关在里面,妈妈说道:“今天我已经提醒你很多次了,但是你都不听,我告诉你如果再有下一次,你在我规定的时间内不关机,我就让你3天之内都不能碰电脑,明白了吗?”

马修看到妈妈气得脸都红了,不耐烦地点点头。妈妈的态度软了下来,说:“我其实并不是故意找你麻烦,我非常忙的,不可能一直看着你做什么,长时间玩电脑真的会对眼睛有害,如果你近视了怎么办?你想想带着个眼镜多麻烦,妈妈是为了你着想,我从来没逼过你学习吧,你应该理解我,我也理解你,每天给你时间玩电脑,时间到了就乖乖地关掉,让妈妈省点心好吗?”

马修非常惭愧,一瞬间就理解了妈妈,对妈妈点了点头,答应妈妈以后一定会听话。

家长们应学会弱化批评的力度,运用得当的话,看上去力度变小了,但是效果却增强了,孩子又不会心里留下阴影。比如说,孩子犯了错后不愿意跟我们沟通,那么这时候急是没有用的,要告诉孩子这不是惩罚,也不是批评,只是想了解一下事情的经过,这样孩子才会放下心理包袱,跟我们进行更好的交流。

还有,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搞“一言堂”,不能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我们先让孩子说话,即使自己被孩子打断,那么也给他说话的机会,申诉的机会,以示尊重,因为真有可能是我们判断错误,错怪了孩子,让孩子说明原因,也会对孩子的批评更加有针对性,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批评。

最后,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批评他也是因为爱他,是关心他的表现,不妨在批评过后跟孩子说说“知心话”,让孩子多了解一些我们,那样孩子是会体谅我们的,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懂事。

8奖惩并用,教育效果才最好

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说过:“我们不能让孩子在受责备的环境中成长,但是也不能让他们整天泡在赞美里。”人类的本能就是喜欢被人赞扬,惧怕受到惩罚。教育学也正是依据这一原理,通过表扬和惩罚这些刺激,来对孩子予以强化教育。

小斌最近越来越不听话,迷上了玩植物大战僵尸,为了游戏常常不写作业,而且连吃饭都要磨磨蹭蹭好久。这一天,妈妈回到家,看到小斌又在玩游戏,就问他:“你玩了多久了?是不是该关掉了?”小斌眼睛盯着屏幕,头也不回:“嗯嗯,马上就关。”

妈妈忍住了拔掉电源的冲动,跟小斌说:“再给你10分钟时间,我做好饭你就放下电脑来吃饭。”小斌连连答应。妈妈给闹钟定了时间,然后就去做饭了。过了一会儿,闹钟开始响了,妈妈喊道:“小斌,把电脑关掉,去洗手,等一下吃饭了。”

小斌不耐烦地说:“还没完呢。”妈妈生气地走过去说:“小斌你要说话算数,10分钟的时间已经到了,赶紧关掉电脑。”小斌仍旧不愿意关,妈妈把电源拔掉,小斌瞪着妈妈,妈妈气不打一处来,对着小斌的屁股猛拍几下,小斌“哇”地大声哭起来。过了很长时间,小斌都坐在那里不肯吃饭,妈妈又过来哄小斌,承诺他吃完饭还可以再玩一会儿,小斌这才去吃饭。

相信上述情况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孩子的奖惩不明。哥伦比亚大学曾经针对“奖惩在学习上的效果”做了一项心理实验。实验过程是在某校挑选一些学生进行考试,学生们分为A、B、C三组,第一次考试结束后,对A组学生加以奖励;对B组学生予以批评,责怪他们考得不好;对于C组则不奖励也不惩罚。随即进行同样的考试,结果,受到奖励的A组成绩最好,其次是B组,C组则最糟糕。

虽然这实验并不能直接断定奖励效果要优于惩罚,但是证明了奖惩对于孩子的影响。所以,家长们要学会奖惩并用,奖罚分明,通过这两种方式“双管齐下”,才能让孩子更茁壮地成长。这两种方式并不是简单的“做好了就奖励,做不好就惩罚”,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含义,什么时候奖励、什么时候惩罚、奖励多少、惩罚多重、奖励方式、惩罚方式等都有所不同,要针对事情做出判断,这是很不容易的。

就像很多家长“求好心切”,孩子考了个好名次,家长看过试卷之后表示:“数学分数怎么还这么低……”然后开始针对数学成绩进行一番说教,这种奖惩混淆不清的方式会很严重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孩子感到沮丧、失望、灰心。所以奖惩分明并不是那么容易分辨的,给孩子建立一个合理的奖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不建议用一种死板的方式把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写在纸上,那样会限制孩子的自由。

举个例子:孩子从小喜欢偷拿别人的东西,简单地告诉他拿别人的东西不是好习惯,不一定起作用,孩子往往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这时候就要采取一些措施,只有付出的成本高,他才会改掉坏毛病。绝不能让孩子养成坏习惯,为了孩子的将来,家长一定要狠一点,但是要记住惩罚不是体罚。

每天早晨,妈妈都要喂小旭吃饭,否则小旭就哭闹着不吃,妈妈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好喂一口表扬他一句:“小旭真棒,再吃一口。”希望时间久了,小旭能够自己尝试吃饭,可是一直不见效。

有一天,小旭出去跟同学玩了,妈妈在家看电视,没多大一会儿,小旭就回来了,妈妈很好奇,问他:“小旭你怎么不跟同学一起玩了?”小旭回答:“我把他推到了,他不听我的话,我才不跟他玩呢。”

这就是“奖”过了不会罚的事例,孩子的自信心不断地膨胀,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其他的小朋友不听他的话就跟人动起手来。其实当孩子已经有能力却不自己吃饭的时候,家长就应该给予惩罚,否则孩子就会越来越娇贵。由此可见,奖与罚不可偏颇,并且缺一不可,必须二者并重才行。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不要看某某人家把孩子教育得乖乖的,就把对方的方法拿过来用,要因人而异,我们可以进行借鉴,然而适不适合仍旧要看效果,最重要的是自己摸索,才能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与孩子的合理沟通方式,给孩子找到一个奖、惩的平衡点,让孩子健康地成长。